摘要:自动上弦机芯通过摆陀自动为发条上弦,无需手动操作。其历史可追溯至1777年,现代设计包括微型摆陀和外缘摆陀。自动上弦机芯便于使用但可能增加重量和尺寸,需规律佩戴或使用摇表器。
你知道?自动上弦机芯不仅让佩戴者告别了频繁手动上弦的麻烦,更是现代机械表的一大进化!从劳力士的360°自由旋转摆陀,到双向上弦的技术突破,这些创新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?想了解更多自动上弦机芯的秘密?快来看看!
自动上弦机芯的定义与特点
当今社会,机械表成为了不少人的腕间挚爱,而腕表的机芯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所在。作为机械表的动力源泉,机芯除了能够实现时间的精准走动外,还具备了很多附加功能,比如日历、月相、计时等。但机芯并不止有手动上弦机芯和自动上弦机芯两种,自动上弦机芯又被称为“自动机芯”,它的出现让佩戴者告别了频繁手动上弦的麻烦,成为了机械表的又一进化。
自动上弦机芯的优缺点与设计演变
通过佩戴者手臂的运动,腕表内部的摆陀便会转动,从而带动齿轮进行上弦。与手动机芯相比,自动机芯的优点是维护成本低且使用便捷,但缺点也很明显,比如机芯内部零件增多导致重量和尺寸增加、机芯可能被摆陀遮挡、摆陀可能会因重量或尺寸过大导致佩戴不适等。并且,如果佩戴者长时间不佩戴腕表,还可能导致机芯停摆,因此很多人会选择摇表器来模拟手臂运动,但这并不是个好习惯。
劳力士与自动上弦机芯的革新
1931年,劳力士将加重摆陀设计的自动上弦机芯进行革新,让摆陀可360°自由旋转,不再依赖手腕特定角度运动来上弦。此后,劳力士将这一设计应用于旗下多款腕表中,并逐渐成为了其标志性技术之一。2024年,劳力士迪通拿推出全新款式,通过透视表背展示机芯内部构造和细腻工艺,进一步提升了佩戴体验。
自动上弦机芯的历史与发展
1922年,英国制表师John Harwood在腕表中首次创造出自动上弦机芯,其内部设计了一个加重摆陀,佩戴者只需将腕表佩戴在手腕上便可完成上弦。但因当时技术限制,Harwood设计的自动上弦机芯并未流行。直到1924年,瑞士制表师AbrahamLouis Perrelet在怀表中首次引入了自动上弦机芯,虽因怀表通常静止未能流行,但此设计成为了后续发展的基础。现代技术的发展让摆陀的设计更加多样化,提升了腕表的上弦效率。
现代自动上弦机芯的应用与注意事项
如今,自动上弦机芯已成为高端机械表的标配,劳力士、百达翡丽、江诗丹顿、爱彼、IWC等众多顶级制表品牌都在旗下腕表中广泛应用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佩戴者就可以不再关注机芯的维护。虽然自动上弦机芯可以通过佩戴来实现上弦,但如果长时间不佩戴,也会导致机芯停摆,此时佩戴就需要进行手动上弦,否则将会影响走时精度。即便是佩戴频率较低的腕表,也要定期进行手动上弦,以保证机芯内部油液正常运转。而使用摇表器则不是个好习惯,因为这会导致机芯内部零件长期处于运动状态,从而加速磨损,影响其使用寿命。
双向上弦与自动上弦机芯的区别
值得一提的是,双向上弦是自动机芯与手动机芯的一大区别。1942年,瑞士Felsa公司推出了Bidynator双向自动上弦机芯,这也是双向上弦设计首次出现在现代机芯中。此后,这一设计被多家制表品牌所借鉴并应用于旗下腕表中。比如在1946年,百达翡丽Cal.12-4006机芯便采用了双向上弦设计。而在1972年,江诗丹顿Cal.1120/1机芯也采用了双向上弦设计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结论
虽然现代技术已经让自动上弦机芯变得十分先进,但其历史却并不久远。1777年,瑞士制表师AbrahamLouis Perrelet首次在怀表中引入了自动上弦机芯,但因怀表通常静止未能流行。1922年,英国制表师John Harwood在腕表中首次创造出自动上弦机芯,并逐渐被多个品牌所采用。如今,自动上弦机芯已成为高端机械表的标配,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化。
结语
自动上弦机芯的演变历程真是让人惊叹,既有技术的革新,也有制表师们的智慧结晶。对于钟表爱好者来说,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品味,还能更好地维护心爱的腕表。你对自动上弦机芯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或者点个赞支持一下哦!
扫一扫,添加好友